綠色生態是最好的發展名片——贛鄱歸來話轉型(上)記者 張繭 肖祖華
  位於九江雲居山畔的廬山西海。
  編者按
  10月中旬,中部六省省級黨報集團大型聯合採訪團走進江西南昌、九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轉型升級贛鄱行”採訪活動。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贛鄱歸來話轉型” (上、下篇) 報道,探尋長江經濟帶建設熱浪下,贛鄱大地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恢復生態
  老工業區變新旅游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上,游人如織,王勃當年留下的千古名句依然讓人充滿遐想。在經歷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發展後,依托贛鄱大地豐富的山水人文,走綠色生態之路,已成為江西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
  “要問灣里在哪裡,沿著垃圾走到底。”幾年前,這句老話曾讓南昌灣里區尷尬不已。可如今,三湘都市報記者眼前的灣里,卻是花深似海、竹林搖曳,成了南昌的“綠肺”和天然“氧吧”。
  灣里是“備戰備荒”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上世紀60年代末,170餘家機械、電子、化工、建材等企業陸續搬遷至此,一座工業新城拔地而起,江西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冰箱都產自這裡。然而,由於產業結構失衡,生態環境污染,前些年灣里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不轉型就沒有出路。灣里境內的梅嶺森林覆蓋率高達73.7%,這是灣里的天然財富,也是轉型的基礎。5年來,區財政在生態保護補償方面投入的經費高達4億多元,逐步將所有傳統工業企業關停或遷出。把停用多年的老火車站改造成“工業文明紀念館”,建造千畝四季花谷,打造梅嶺竹海景區,修建仿古太平心街,建成嶺秀湖市民公園……
  同時,大力促進城郊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建設一批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旅游觀光園和自駕游營地等。如今,灣里境內143平方公里的梅嶺景區一舉摘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招牌。2013年灣里區接待游客300餘萬人次,同比增長51.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逾9億元,同比增長53.6%。在綠色生態理念下,這座老工業城已經變成一個充滿生機的新旅游區。
  轉型啟示:
  綠色生態是最好的發展名片。推進產業升級,根本是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沒有綠水青山就沒有經濟發展。
  築巢引鳳,開發區成了風景區
  漫步在南昌艾溪湖濕地公園內,滿眼青翠。夕陽微灑,涼涼清風裡,不時可見一群群水鳥從蘆葦中驚起。此情此景,你無論如何都不會把這裡與經濟開發區聯繫起來。沒錯,這裡是南昌高新區。
  南昌高新區北依贛江,內有4平方公里的艾溪湖、1平方公里的南塘湖和20平方公里的瑤湖。良好的自然資源激發了不同的發展思路。近年來,高新區拒絕了數百億元的高能耗投資項目,反而投入巨資開發建設艾溪湖濕地公園和瑤湖森林公園。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2013年,高新區市政公共綠地面積由17萬平方米激增至600萬平方米左右。
  對生態環境的格外重視,不僅沒有阻礙經濟發展的速度,反而加快推動了南昌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綠色的核心優勢,得到了許多全球戰略投資者的青睞,13家世界500強企業、12家上市公司總部、2000多家各類企業和研發機構扎根於此。僅上半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2.9億美元,內資59.05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14.9億美元。現在全區營業總收入突破15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550億元,占園區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56.4%。
  轉型啟示:
  保護好生態,便擁有了最好的資源。對創新型企業而言,未來對成本因素考量正在下降,自然環境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保護好自然生態的前提下,來完善配套設施,堅持生態、科技、產業、城市協調發展,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註入文化,土壩水庫變最美湖光山色
  游輪行進在廬山西海的萬頃碧波上,一座座小島,像一顆顆墜落湖面的綠色珍珠,不時撞入眼帘,湖光山色,令人心醉。
  位於九江雲居山畔的廬山西海,原名柘林湖,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亞洲最大的土壩水庫,水面達308平方公里,湖內有3畝以上島嶼1667個,5畝以上島嶼997個。不僅如此,湖畔的雲居山真如寺還是佛教禪宗的發祥地,周邊又有天然溫泉。
  儘管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資源,過去的柘林湖卻籍籍無名。加之地跨兩縣,景區分割管理,島嶼出租,各自拉客,亂象叢生。2006年,九江整合柘林湖風景資源,成立管委會統一管理,因其地處廬山西麓,2011年又註入廬山文化品牌,更名為廬山西海,並對整個景區進行重新規劃佈局,將其建設為國際知名的禪修中心、溫泉養生中心、休閑旅游度假中心、水上健身娛樂中心,打造成世界級高端旅游品牌。目前,景區已引進中信集團,斥資300億元大手筆進行綜合開發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同樣的一湖山水,文化和品牌使柘林湖得以新生。2013年,廬山西海實現游客總人數1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2億元。今年“十一”,廬山西海景區共接待游客25.84萬人次,同比增長60.8%,實現旅游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61.9%。
  轉型啟示:
  文化,賦予旅游以內涵,這正是旅游的魅力所在。離開了文化,風景名勝便成了山水建築。打破區域壁壘,利用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係,才能助推傳統旅游業升級做大做強。■記者 張繭 肖祖華  (原標題:綠色生態是最好的發展名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64slbp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